目錄
癌症已經是十大死因居榜首已經幾十年了,談癌色變是真的不稀奇了,隨著癌症好發年級越來越趨向年輕化的趨勢,那麼當癌症病人的家人其實更是一種煎熬的內心,所以面對癌症病人,身為家人的你應該要怎麼做呢?
癌病之所以令人畏懼,從醫學的觀點看,乃是因其具有「侵犯性」與「轉移性」之故。所謂侵犯性,是指癌病有侵入、破壞其緊鄰正常組織之局部效應,造成組織的破壞、潰爛、出血、乃至於喪失功能。所謂轉移性,指癌細胞在距原發部位相當距離處移植並生長,是癌病最特殊、最棘手的現象。 對於一般大眾,癌病之所以可畏,在於其隱含死亡的威脅、病人對生命與疾病過程未知的恐懼、及因癌病造成失能、疼痛、身體外貌變形等的後果。 同時生病使得原來自主、獨立的個人必須依賴醫師、護士,生活步調脫離常軌,失去對生活的自主權,均對癌症病人造成壓力。對於青壯年階層的病人,子女年幼,父母年老但健在,對於配偶、子女、親人等的責任感,在死亡的陰影之下,更加深了癌病的威脅。
從發現癌症想要隱藏的心理到恐懼,甚至害怕。 從診斷罹患癌症開始,病人通常會經歷一連串的情緒與心理起伏,其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。

「不要著急太快把病人從悲傷中拉出來, 癌症病人身體的不適造成心理的不適」
親友的關懷對癌症病人的最後調適極重要,但要如何面對自己患病的親人才是正確的作法,則是一門學問與藝術。 以誠實的態度相應病人。醫師常遇家屬要求不要告知病人癌症的診斷及其病情。 之所以如此,大都出於不想增加病人心理壓力的善意,認為只要隱瞞不說,病人就可以無憂快樂的過日子了。但是根據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專家們的研究,這樣的假設完全不成立,病人經由醫護人員與親友家屬的反應、就診的情境(如腫瘤科)、以及病情與症狀,往往已確知或高度懷疑自己罹患癌症。週邊親屬刻意隱瞞,只有增加病人的猜疑不安,昇高其焦慮,阻斷病人與親人之間的良性溝通,是「愛之適足以害之」的典型案例。
若果真隱瞞成功,病人毫無病識感,將導致不能配合接受治療,或無法對其尚未完成的人生任務作適切的安排,都非病人之福。療的期望下,都能克服一時的沮喪焦慮回到平安的心境。人類的心理一如皮膚肌肉,受傷時頭破血流、疼痛難忍,但終將癒合復原。告知病情,一時之間或許有情何以堪之痛,但人心比想像的堅強,所以多數病人在解釋病情與治療後,可能會晚點才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況,在這段難熬的期間,請好好的互相陪伴。
以同理心回應病人的感覺。與人相處,均宜以同理心相對待,即「感同身切」地理解並接受病人的態度。此點對於與癌症病人作正向的溝通及心理支持極為重要,但是實際施行起來,如何做到「感同身切」則是一種巧妙的藝術。
最簡單的作法,當病人敘述他的疼痛或治療造成的種種不適時,聽者應抱著慈悲心真心的聆聽,同意病人切身經歷的痛苦的真實性,切莫以「不會那麼難過吧」、「別人都不會像你這樣的呀」;或安慰末期病人「你很快就會好」,以免病人產生安尉者虛情假意的印象,阻斷了真誠的情感交流。
尊重病人的調適方式。人人性格有異,調適壓力的方式也不同。若有人以哭泣發洩焦慮不安,此時要求他「要堅強」、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等的口號於事無補,不如尊重他的反應方式,以同理心守候一旁給予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