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友療心室

癌症治療不舒服造成心情很沮喪,一整個負能量,怎麼辦?

目錄


癌症治療不舒服造成心情很沮喪,
一整個負能量,怎麼辦?

▎前言

經調查發現,罹癌後有半數的人會因為體力衰退、治療的副作用,伴隨著焦慮、憂鬱和愧疚等情緒,出現充滿無助的負能量,並且容易發洩怒氣在親人身上。照顧者也可能因長期照顧癌友受到影響,不只是精神、體力,甚至是生活層面的問題。罹癌就像是一場戰爭,攪亂病患的生活步調,也讓親近的家人身心俱疲。無論你是罹癌的人,或是他們的親屬,都需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。切記!罹癌從來都不是癌友自己的事,而是一整個家庭的事,需要每一個人一同積極面對。
 
 

罹癌後精神心理的憂鬱

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,近兩成癌症病人患有抑鬱症,另有一成患者飽受焦慮症困擾。從病理角度而言,部分癌症,如:胰臟癌、肺癌等,會釋出引起抑鬱的化學成分,而化療和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也有機會導致抑鬱,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存活率;此外,美國統計自 1973 年至 2002 年的癌症資料庫,發現癌症病人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 2 倍,男性肺癌病人自殺死亡率更高達 10 倍,而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.5倍。當病情到了末期,逾 15% 患者希望提早了結生命,當中約 5 至 8% 更曾有自殺念頭。癌症病人出院後有相當比例出現自殺行為,甚至死亡。

即便癌症治療在過去二十年大幅進步,患者的存活率愈來愈高,甚至有部分癌症已逐漸被視為慢性病,即便如此,面對腫瘤下的戰帖依舊深感困難。曾有癌友分享自己的罹癌經驗:「我會莫名流淚,做完化療很憂鬱,我開心不起來。」「化療後很不舒服,家人們都鼓勵我要多吃、心情要放鬆,但這些話我聽得很無感,因為他們不懂我的痛苦。」「得知罹癌後,我的眼淚一直流不停,心想為什麼會是我,於是我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出門,不想跟任何人接觸。」

癌友要面對的事情太多了!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在心中逐漸發芽,必須忍受治療的副作用、治療後是否會好等等的懷疑,還要克服罹病的標籤化,而且身處在醫療資訊爆炸的現代,要吸取對的資訊做出好的決定,更是超乎想像的壓力。原本平穩的生活蒙上一層陰影,很多人沒有意識到,理解自己的情緒有多麼地重要!這一片陰影是癌友個人生命的一部分,必須接受它,與它和平共處過生活,找到情緒的平衡點,才能繼續往下走。


 

感覺卻充滿沮喪,可能是「失志症候群」

癌友究竟面臨的是什麼心路歷程,根據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斯(ElisabethKübler-Ross)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理論,當病患得知自己確診罹癌時,五個階段的心理變化:

 

 1.否認期(Denial)

當病患得知罹癌時,通常相當震驚且無法接受、無法相信自己這麼「不幸」,甚至不願相信罹癌事實,而多次到不同醫院檢查,想要推翻已罹癌的確診結果。

 2.憤怒期(Anger)

經多次確認後,病患承認自己已罹癌的事實,但可能會衍生出委屈、甚至忿忿不平地埋怨:「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!」、「為什麼是我、而不是別人?」將負面情緒轉嫁於家人或醫療人員身上,藉此將怒氣轉移成害怕的情緒。

 3.討價還價期(Bargaining)

得知罹癌所產生重大心理創傷,病患可能會感到非常焦慮,想要能做些什麼來改變病情。例如透嘗試各種偏方及民俗療法、透過宗教力量尋求幫助,或是不斷更換醫院等方式,呈現病急亂投醫的狀態。

 4. 憂鬱期(Depression)

病患相信自己罹癌後,將會反覆出現憂鬱、難過的情緒,對任何事彷彿瞬間失去興趣,可能失眠或食慾不振,陷入低潮期。

面對癌症的過程,並非這五個階段可以完全描述的,因為這些階段是來回交錯、反覆複雜的發生,不會只是按部就班,或是清楚明瞭的停於某個階段。在治療的過程中,可能會出現一些是副作用的問題,治療結束後可能會復發,這些歷程使癌友的心理變化不斷在病程中反覆震盪。

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指出,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中,近半數有精神方面的症狀,其中六成多是憂鬱情緒為主的適應障礙,13% 為重度憂鬱症,7% 為焦慮症。隨著醫療進步,近幾年在討價還價、憂鬱間反覆的過程更長。病人可能被告知某個藥無效後,又被告知還能嘗試什麼藥,治療藥物逐漸進步後卻出現一個名詞:失志症候群(Demoralization syndrome)。

反覆折磨的時間拉長後,病人會開始覺得人生失去目標,搞不清楚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。而失志又比憂鬱更危險。因為憂鬱會導致神經元功能減弱,病人可能只會躺在床上,不太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,失志病人具備正常執行能力,所以有負面想法反而危險。根據方俊凱醫師的研究,台灣有高達 23% 的癌症病人沒有憂鬱的問題,卻有嚴重失志,狀況比西方國家來得嚴重許多。


 

誠實面對負能量,拾起正向情緒

罹癌後,癌友會有一段時間無法保持活力,可能會難以平復悲傷、莫名地流淚、失落等等,這些都是正常反應;然而,在面對疾病時,要試著面對負面情緒,學習與它們共處。當感到極度挫折、難過,可是試著獨自靜一靜,或是找好朋友與親友聊聊天,透過與人溝通來整理思緒,以上都是可以緩解自己身心的方法。

如果長期憂鬱情緒來襲、負能量壓得喘不過氣、對生活上的大小事失去興趣、睡眠障礙等,這些症狀持續數週或是數個月以上,建議自身心雙管齊下同步治療,並區分為以下二大類治療方式:

1. 藥物治療

建議至身心科門診,依照醫師指示,服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,以緩解情緒上的症狀。

2. 心理治療

  • 心理支持:帶領病人了解罹癌後治療過程對於個人與生活的衝擊與意義,以減輕內心所乘載的壓力。

  • 認知行為治療:輕度焦慮症或憂鬱症的癌友可以考慮接受認知行為治療。心理治療師會與癌友共同設定治療的目標,並協助辨別心中所有的想法。

  • 參與病友支持團體:病患能在支持團體中認識不同情況的癌友,並透過各項活動給予彼此心理上的支持。

  • 放鬆訓練:教導癌友腹式呼吸,專注於呼吸,讓身體肌肉收緊再放鬆,並在心中默數,感受身體的變化與緊張情緒,最後再放輕鬆。

 

▎結尾

癌症治療原本就是要一步一步的進行,在治療的過程中,病患的心情是最重要的,要讓身體及心靈慢慢適應。當心情沮喪的時候就找人聊聊天、看點喜劇或搞笑短片,該休息的時候就停下腳步,看看身邊的風景。心情好一點就找事情讓自己做,可以看點書、看影集、看電影,吃飯完可以起身走走路、拍拍手,每天堅持做一點事情,讓憂鬱漸漸遠離,保持積極的態度才能勇敢抗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