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目錄
高齡產婦必看:產前檢查項目全解析,從抽血到羊膜穿刺怎麼選?
▎前言

➧ 高齡懷孕不必怕,懂得檢查就多一分安心
隨著晚婚晚育成為常態,35 歲以上的「高齡產婦」比例逐年攀升。雖然高齡懷孕的風險較高,但透過完善的產前檢查,能夠及早掌握胎兒健康狀況,為寶寶與自己多一層保障。本文將介紹從懷孕初期至中後期的重要檢查項目,幫助每位媽媽安心迎接新生命。
▎抽血與超音波:每位孕婦都該做的基本檢查
妊娠糖尿病篩檢(OGTT)
多在懷孕 24 – 28 週進行。媽媽須空腹喝下高濃度糖水,並分別於 1、2、3 小時抽血,檢查血糖調節是否正常,以預防妊娠糖尿病對母嬰健康造成影響。
孕期超音波檢查
各時期檢查重點略有不同:
-
6 – 10 週:確認胚胎著床與心跳
-
12 – 13 週:頸部透明帶(NT)評估唐氏症風險
-
20 – 24 週:胎兒器官發育(即高層次超音波)
-
30 週後:檢查胎位、羊水量、胎兒成長曲線
▎NIPT與羊膜穿刺:高齡產婦重要的染色體檢查
NIPT(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查) |
透過孕婦抽血即可分析胎兒 DNA,無流產風險,適合 10 週以上孕婦。可偵測 21、18、13 號染色體異常(如唐氏症),若結果異常仍須進一步檢查。 |
羊膜穿刺 |
約 16 – 20 週進行,由專業醫師透過超音波導引穿刺羊膜,抽取羊水檢驗胎兒染色體與特定遺傳疾病(如SMA)。風險低但仍有 0.1 – 0.3 %流產率,建議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。 |
▎羊膜穿刺與羊水晶片:深入了解檢查方式與差異
➧ 羊水晶片分析(CMA)
為更精密的分子基因檢查方式,須先透過羊膜穿刺取得羊水。可發現微小片段缺失或微缺失症候群,是傳統染色體分析無法偵測的。若 NIPT 或超音波有異常跡象,醫師可能會建議一併進行。
▎高層次超音波:高齡媽媽公認 CP 值最高的關鍵檢查
這是針對胎兒器官結構進行全身性掃描的精密超音波檢查,推薦在 20 – 24 週進行。可及早發現心臟、腦部、四肢等先天異常,是每位準媽媽都應重視的檢查項目。尤其高齡或有異常胎兒經驗的孕婦,更應積極安排。
▎胎次不同,檢查策略也不同:第一胎 vs 第二胎 vs 第三胎
① 第一胎
經驗有限,建議依標準流程檢查。
② 第二胎
若前胎正常,風險偏低,但仍需按步驟檢查。
③ 第三胎
以上或曾有異常經驗者,建議提前規劃更完整的基因檢查與羊膜穿刺。
每一胎都是獨立個體,不能單憑過往經驗輕忽檢查的重要性。隨著年齡與胎次增加,染色體異常與併發症風險也會上升。
▎結語
與醫師共同討論,為自己與寶寶做出最好選擇,每位孕媽的情況都獨一無二,了解各項產前檢查的目的與差異,能幫助你更有信心面對孕期變化。高齡懷孕不代表高風險人生,只要謹慎選擇檢查時機與項目,並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,媽媽與寶寶都能獲得最溫柔而穩妥的守護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