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目錄
骨髓化生不良症指南:如何識別並及時應對?
▎前言:什麼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?
-
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(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,簡稱 MDS)是一類影響造血功能的疾病,主要特徵為骨髓造血功能的無效化生,亦被視為白血病的一種前驅病變或亞型。
-
患有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的患者,骨髓中通常會出現異常的骨髓芽細胞,這些細胞未能發育成正常的血液細胞,反而可能增殖異常,進一步損害骨髓功能。
-
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,2022 年(民國 111 年)白血病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 9,顯示出這類血液疾病的嚴重性與普遍性。
➧ MDS 與白血病的關聯
MDS 與白血病的關聯與一般實體腫瘤不同,白血病並非局部癌症,而是自骨髓開始,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全身,從發病初期便屬於全身性疾病。 MDS 被認為是某些類型白血病的前兆,因其可能發展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。因此,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對於延緩疾病進程至關重要。
⚠ 知識科普:什麼是白血病?
白血病,俗稱「血癌」,是一種起源於骨髓的惡性血液疾病。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,負責生成紅血球、白血球和血小板。然而,當白血病發生時,骨髓內的異常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,影響正常血細胞的生成,進而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與血液功能。
➧ 骨髓造血功能的關聯性──無效化生的過程
-
骨髓芽細胞:是血液生成的基礎細胞,負責分化並成熟為紅血球、白血球和血小板等功能性血液細胞。
-
骨髓芽細胞異常: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產生的骨髓芽細胞,未能正確分化或成熟,部分細胞因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,結構發生改變,失去正常功能。
-
細胞凋亡增加:雖然骨髓中細胞生成活躍,但由於大量細胞凋亡,功能性血液細胞數量嚴重不足,異常的造血細胞在成熟前因內部損傷或基因錯誤而被骨髓清除,導致細胞「無效浪費」。
-
血液細胞質量低劣:部分細胞即使進入血液循環,其功能仍不正常,例如:紅血球攜氧能力降低、白血球免疫反應減弱、血小板無法有效凝血。
隨著醫學進步, MDS 的治療方式已逐步多元化,包括支持性療法、標靶治療、免疫調節藥物與造血幹細胞移植等,讓患者有機會維持更佳的生活品質。
想了解更多關於 MDS 的風險因子、症狀與治療選擇,請諮詢專業醫師,及早診斷與介入治療是戰勝血液疾病的重要關鍵。
▎骨髓化生不良症分期分類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標準,骨髓化生不良症可根據骨髓芽細胞的比例、血液細胞減少的程度及基因突變情況分為多個亞型:
-
單系異常(MDS-SLD):僅一種血液細胞系統異常,病情較輕。
-
多系異常(MDS-MLD):多種血液細胞系統受影響,病情較複雜。
-
環形鐵粒幼細胞型(MDS-RS):以紅血球異常為主,伴隨特定的鐵粒沉積現象。
-
骨髓芽細胞增加型(MDS-EB):骨髓芽細胞比例顯著增加,進展為 AML 的風險較高。
▎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發生成因
① 遺傳因素
-
TP53 突變:這是一種常見的腫瘤抑制基因突變,會導致細胞對 DNA 損傷的修復能力下降,促進骨髓芽細胞的異常增殖和惡化,與預後不良高度相關。
-
SF3B1 突變:該基因突變常見於環形鐵粒幼細胞型 MDS(MDS-RS),主要影響紅血球生成過程,患者通常預後較佳。
② 環境因素
-
輻射暴露:高劑量輻射暴露,例如核事故或放射線治療,會破壞骨髓的造血細胞,誘發基因突變,進一步導致 MDS 的發生。
-
化學物質接觸:長期接觸苯等有毒化學物質會損害骨髓細胞的 DNA,增加發病風險。
③ 繼發性因素
-
化療或放療後:某些癌症治療(如使用烷化劑或拓撲異構酶抑制劑)會損傷骨髓,導致繼發性骨髓化生不良症,這類患者通常具有較差的預後。
-
其他骨髓疾病進展:例如骨髓纖維化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,可能演變為骨髓化生不良症。
▎早期警訊及惡化的跡象
早期症狀常不明顯,容易被忽略。隨著病情進展,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健康問題,甚至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。認識早期警訊及惡化的跡象,有助於及早診斷並採取治療措施。
① 早期症狀
-
貧血症狀:由於紅血球不足,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性疲勞、頭暈、心悸、面色蒼白等情況。
-
容易感染:白血球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,導致免疫力下降,患者可能經常感染,甚至小感冒也可能持續較久。
-
出血傾向:血小板不足會導致容易瘀青、牙齦出血或流鼻血,且傷口癒合緩慢。在疾病初期,骨髓化生不良症的症狀通常輕微且非特異性,容易與其他常見健康問題混淆。
② 惡化的跡象
-
全血細胞減少:紅血球、白血球和血小板同時下降,導致多系統問題,包括極度貧血、頻繁感染和大量出血。
-
骨髓芽細胞比例升高:根據 WHO 分類,若骨髓芽細胞比例低於 5%,通常為低風險類型;若超過 20%,則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。骨髓芽細胞比例在 5%-19% 之間的患者屬於中高風險,需要密切監控和治療。
-
體重減輕與全身衰弱:由於病情惡化,患者可能出現食慾下降、體重明顯減輕以及無法應對日常活動的疲憊感。
▎診斷的關鍵
① 血液檢查
-
全血細胞計數(CBC):為常規檢查,可以測驗血液中許多成份,幫助檢測出多种血液疾病。
-
血液塗片:可以評估與血液有關的問題,發現紅血球、白血球和血小板是否異常或變化,可為 CBC 的結果做檢視。
② 骨髓穿刺
-
從製造血液的生命源頭-骨髓,抽出少量的骨髓和細胞樣本送檢驗,用於評估骨髓造血功能及骨髓芽細胞比例,是一種安全且常用的診斷工具,但患者可能會感到短暫疼痛或壓力感,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局部出血或感染。
-
可以評估有無惡性腫瘤、血液類型疾病,是否有侵入骨髓,確立診斷及治療依據。
③ 基因檢測
▎治療與預防
目標是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品質、延緩病情進展,並降低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風險。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身體狀況,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治療、藥物治療、幹細胞移植及新興療法。
-
支持性治療:
➊ 輸血:緩解貧血和出血的主要方法,但需注意長期輸血可能導致鐵過載,需配合鐵螯合治療。
➋ 鐵螯合治療:長期輸血可能導致體內鐵過多,需使用鐵螯合劑降低鐵含量。
➌ 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:預防或治療感染,並在白血球低下時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。 -
藥物治療:
➊ 去甲基化劑:如 Azacitidine 和 Decitabine,能減少骨髓芽細胞的異常增殖,延緩病情惡化。
➋ 促紅血球生成劑(EPO):用於改善貧血。
➌ 免疫抑制劑:如 ATG(抗胸腺細胞球蛋白),適合某些免疫相關的 MDS 患者。 -
造血幹細胞移植: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癒 MDS 的方法,適用於年輕或身體狀況良好的高風險患者。通過移植健康的造血幹細胞,取代患者的異常骨髓。
▎生活管理與復健建議
① 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
-
監控病情變化:定期檢查血液數據和骨髓狀況,有助於及早發現病情惡化或轉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跡象。
-
追蹤治療效果:透過檢查了解治療是否達到預期目標,幫助醫師及時調整治療計畫。
-
預防並發症:早期發現感染、鐵過量或其他併發症,有助於及時介入處理,減少風險。
② 保持良好習慣及心態
-
患者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,了解最新治療選項,並在合適時參與臨床試驗。
-
輕度運動(如散步或瑜伽)有助於增強體力,並減輕壓力。
-
應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,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場所,為預防感染。
-
應選擇高蛋白、富含鐵和維生素的食物,但需避免過量鐵攝取(特別是輸血患者)並諮詢醫師是否需要補充免疫力相關的營養素。
-
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影響不可忽視,積極面對是戰勝疾病的重要一步,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或加入支持小組,與其他患者分享經驗,減輕壓力或者主動學習相關知識,協助患者管理日常生活和治療,提供情感支持。
▎結語
骨髓化生不良症是一種複雜且具有潛在惡化風險的血液疾病,其特徵為骨髓造血功能的無效化生,可能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。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、延緩病情進展及預防併發症,但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,幹細胞移植和新興療法的發展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。同時,透過健康的生活管理、定期檢查及積極面對治療,患者及其家屬可有效提升生活品質,並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。